• <center id="8cggy"></center>
    <dfn id="8cggy"></dfn>
  • <center id="8cggy"><dd id="8cggy"></dd></center>

    高考“三放棄”現象調查

    20139月5日    李凌劉磊 董少校    中國教育報  

    離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了,可是成都女孩玲玲(化名)一點也沒有去心儀大學上學的興奮勁兒。由于父親反對她上大學,從接到通知書那天開始,玲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父親提出“我想上大學”的請求,但每次得到的回應都一樣:“讀大學沒啥子用。”
     9月2日,事情經媒體曝光之后稍現轉機。已有好心人聯系玲玲,愿意資助她上完大學。不過,事件所激起的漣漪并未消散。擺在玲玲面前的,是如何獨自堅持完成大學學業(yè)。擺在社會面前的,則是日漸突出的放棄報考、放棄填志愿、放棄報到等高考“三放棄”現象,及對上大學到底有沒有用的反思。
      上大學是“失敗的投資”嗎
      玲玲老家在川北的一個小山村,父母及所有親戚都是農民出身,父母都只讀完小學就出來做小生意。5年前,玲玲家從川北搬到成都,父親全款買下一套房再加一個小門面,靠這個門面做點小生意。
      “我們家的家庭條件不錯,并不缺上大學的錢。”玲玲說,缺的是父親對她上大學的信心和支持。
      玲玲父親把上大學比喻成“注定會失敗的投資”。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:大學學費加上生活費至少得8萬元,如果高中畢業(yè)就出來打工,4年至少可以賺8萬元,這樣一來一去就相當于16萬元。玲玲父親表示:“這16萬元,要是用來投資,都可以當作買房的首付,做點生意,啟動資金也夠了。可是拿去上大學,畢業(yè)之后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,找到工作每月也只能賺個兩三千塊錢,咋算都劃不來。”
      “這位父親的邏輯并不高明。很多家長都盼著孩子能上大學,讀大學是一種長遠的投資。”成都一位大學生家長顧勇說,在他看來,玲玲父親的做法是不妥當的。他只看到了眼前的經濟利益,而忽略了女兒未來發(fā)展的長遠利益。
     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師李東平也表示,大學的價值不能簡單用“有用和無用”來衡量。一些人認為如果讀了大學不能帶來好處和實惠,那么讀大學就無用,這是一種工具化的理解。通過大學的教育,個人的知識體系、素養(yǎng)以及眼界會更加完善和開闊。
      這也正是玲玲的追求,她說:“只有讀大學,才能讓自己更有修養(yǎng)、更有層次。我不想成為只會做小生意的農村人,不想過父親那樣的生活,思想封閉,沒有精神追求。”
      不過,這些說法無法撼動倔強的父親。父親甚至撂下一句狠話:“反正我是不出錢的,就算你自己找到學費、生活費,只要你去讀了大學,我以后再也不管你。”
      對于父親的固執(zhí),玲玲自己也曾認真分析過原因。一是從父親的個人經歷看,他只有小學文化,從農村到城里做點小生意,賺點小錢,目前過得不錯;二是家里所有親戚的孩子,基本都是初中畢業(yè)就去學美容、美發(fā)等技能,然后開個小店,也能謀生;三是現在有些大學生畢業(yè)后沒找到理想的工作,父親更加認為讀書沒什么用。
      “但我不會放棄,上大學是我的夢想,知識學得多,一定是有用的。”玲玲說,眼下最要緊的是籌齊上大學的第一筆學費,以后自己會采取半工半讀的方式解決余下的學費。
      百萬學生棄考的推測是否科學嚴謹
      玲玲的故事雖然極端,卻并非個案。
      自2009年以來,社會上、媒體上關于高考棄考、考上大學棄讀的報道和討論屢見不鮮,媒體將之形容成為高考“三放棄”現象:
      第一類是放棄高考報名或者考試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曾在2010年對比各地高三學籍人數與高考報名人數之后作出測算,當年全國大約有80萬名學生棄考。此后,棄考人數以每年接近10萬人的速度在增加,2013年全國棄考學生大約有100萬人。
      第二類是放棄填報志愿。當高考成績出來之后,很多學生因自己成績不理想而放棄填報志愿,選擇復讀,或者直接進入社會打工賺錢。據媒體報道,每年這樣做的學生不在少數。
      第三類是放棄報到,正如玲玲可能出現的情況。麥可思對2013年被本科錄取的新生進行調查發(fā)現,錄取生愿意報到比例為93%,低于去年的97%;其他一本院校為92%,高于去年的90%;二、三本院校為86%,高于去年的77%。“那些被大學錄取、卻放棄報到的學生,既有考上國外更好大學,準備出國的,也有沒有被錄到心儀大學而棄讀,回去準備復讀的。”麥可思調查人員馬妍表示,“當然,就被錄取到民辦高校、高職高專的學生而言,他們中的很多人因為就業(yè)形勢不好,干脆放棄就讀。”
     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,高考棄考、放棄填報志愿、放棄報到的學生加在一起,接近200萬人。熊丙奇表示,“不可忽視的是,棄考學生中,根據教育部門公布的數據,出國留學的學生不超過20萬人,剩下的絕大部分都是農村學生。”
      另據南方一家媒體報道,廣東有關部門透露,2013年廣東農村有上萬名考生棄考。由于三本、高職高專學費高,就業(yè)質量不高,在粵西一些地區(qū),放棄高考的農村的學生甚至占到農村學生人數的30%以上。
      如此龐大的數量令人震驚,也引發(fā)人們的憂思。很多教育專家都撰文指出,高考棄考現象,反映出城鄉(xiāng)基礎教育差距越來越大、高等教育質量堪憂、農村孩子就業(yè)出路狹窄等社會問題,深層次的社會觀念則是“讀書無用論”。
      “玲玲事件的發(fā)生,正是這種社會觀念的體現。當就業(yè)形勢日益嚴峻、高等教育質量不高、高等教育的回報率達不到人們的普遍期望值時,大家就會用腳投票。”熊丙奇表示。
      不過,也有一些專家對此持保留態(tài)度。教育部教育發(fā)展研究中心基礎教育室主任汪明指出:“關于高考棄考、棄讀等現象,目前無論在教育部門,還是在相關研究機構,都沒有明確的數據,但是僅僅通過高考報名人數和高三學籍人數的簡單對比,就得出這么龐大的數據,從研究的角度來看是不嚴謹、不科學的。”
      還有專家指出,在現在入學途徑越來越多元的背景下,很多高三學生因提前參加高職單招,已經被高職院校錄取,因而不參加高考報名。此外,還有少量保送的學生,也不報名參加高考,因此不能簡單地根據數據判斷、分析高考棄考現象,而要深入下去進行調查研究。
      東中西部棄考棄讀存在顯著地域差異
      到底有多少人放棄高考?高考棄考是否就印證了“讀書無用論”?在缺乏權威數據的情況下,本報記者在山東、湖南、四川、北京、上海、新疆等地進行了調查采訪,深入了解各地棄考、棄讀情況及背后的深層次原因。
      在北京、上海等經濟發(fā)達地區(qū),因選擇出國留學而放棄高考、放棄報到的學生呈上升趨勢。北京四中國際校區(qū)留學咨詢辦公室主任王實告訴記者:“以北京四中為例,2006年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只有30余人,之后持續(xù)增長,今年達到110人。而在其他高中名校,這樣的增長趨勢也較為普遍。”
      這一趨勢,也得到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常務副校長吳堅的印證。他說:“近兩年,高考棄考人數比往年有所增加,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,學校每年都會有10多人放棄高考,選擇出國留學。這兩年這個群體猛然變大,2013年有87人,占畢業(yè)生20%以上。”
      在中西部地區(qū),放棄高考的現象沒有媒體所說的那么夸張。記者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教育局了解到,該州2013年高考報名人數為1211人,其中有300人沒有報名參加高考,絕大部分都參加了高職院校單招,只有10多人棄考。
      近幾年,四川省綿陽中學每年有6000多人參加高考,不參加高考都只有100多人,不到2%。其中有70人左右是保送上大學,20人左右出國留學,另外10人左右應征入伍或者被國防班定向招生。“真正棄考的人很少。”校長胡東說。
      當然,也有棄考人數較多的地區(qū)和學校。四川省安岳縣周禮中學是地處川東南一隅的普通農村中學。學校規(guī)模不大,2013屆畢業(yè)生有近190人,最后放棄高考的學生有近20人,所占比例為10%。“這幾年的情況都差不多,每年都有10%的學生棄考。”該校校長表示,較為嚴重的是高中三年中途流失的學生數量較大,從高一到高三,每年都有幾十名學生放棄讀書,進城打工。
      同樣地處偏遠的湘西保靖縣民族中學,也存在學生中途流失的現象。保靖縣教育局工作人員田亞君告訴記者,從2007年到2010年,保靖民族中學每年有1000名左右學生入學,但最終堅持到高三的只有800多人,平均每年都要流失15%左右的學生。
      地處東部的山東,整體棄考率則相對較低。記者從魯西南某縣了解到,當地2012年2686人參加高考,缺考42人,棄考26人,2013年參考2189人,缺考35人,棄考23人。淄博桓臺中學教師趙志強擔任高中教師10年,他告訴記者:“這些年高考棄考人數不多,未出現大幅增長。”
      記者查閱了媒體公開報道的資料發(fā)現,山東省2013年高考報名人數為50.9萬人,各科次共有3.99萬人缺考,缺考人數占總人數的7.84%。而從2008年至2012年,這一比例分別為7.97%、8.43%、6.74%、6.88%、6.71%,并未呈現出大幅增長趨勢。
      “山東是孔孟之鄉(xiāng),大家對教育比較重視。這可能是他們棄考率較低的原因。”汪明表示,棄考、棄讀現象具有顯著的地域性,跟各地的經濟發(fā)展程度、社會風氣以及老百姓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有關系,“很難從一個地方的情況,斷言全國的狀況”。
      主動棄考與被動棄考
      是不是所有棄考、棄讀學生都像玲玲那樣,受“讀書無用論”影響放棄高考或上大學呢?
      記者調查發(fā)現,學生棄考原因呈多元化傾向,出國留學,繼承家里產業(yè),自主創(chuàng)業(yè),外出打工,成績較差對高考沒信心,擔心找不到工作,學費太貴等都是學生棄考的主要原因。
      吳堅告訴記者:“隨著生活越來越富裕,選擇本科就出國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,他們放棄高考是主動的,是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。現在家長們的眼界更開闊了,不愿意讓孩子消耗在應試教育中,拼死拼活考清華北大,難度極大,教育質量也沒有保障,還不如早點出國留學,接受更優(yōu)質的教育。”
      烏魯木齊高中生王得忠今年高三畢業(yè)之后,并沒有和同學一起走進考場,而是回到父母在華凌市場經營的建材批發(fā)店,幫助父母打理生意。
      他告訴記者:“我初中畢業(yè)時,因為學習成績不是很好,父母就不想讓我繼續(xù)讀書,不是覺得讀書沒用,而是家里生意實在忙不過來,父母希望我能回家?guī)退麄儭J聦嵣?,從高三下學期開始,我基本上就不去學校上課了,一直在店里幫父母做生意。”
      “經商做生意,我也很喜歡。”王得忠說,“將來,父母想要讓我繼承他們的經商事業(yè)。社會也是大學校,更能夠鍛煉人。”
      記者了解到,部分棄考學生放棄上大學,主要是因為家里有產業(yè)、企業(yè),或者父母在經商,自己學習成績又不是足夠優(yōu)秀,因而早早棄考從商,繼承家里的產業(yè)。
      此外,還有部分學生因為學習成績不好,自認升學無望或者存在嚴重的厭學情緒,也會放棄考大學或上大學。魯西南某縣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說:“當地棄考學生中,這部分人占到30%左右。”
      馬妍分析說,無論是出國留學,還是回家創(chuàng)業(yè)、繼承家族產業(yè)而放棄高考,都是一種主動棄考。“社會發(fā)展越來越多元化,人們流動的社會渠道也不再局限于高考這一條路。人們有越來越多的選擇和機會去改變自己的生活,高考的魅力也就隨之下降。”
      值得關注的是迫于生計壓力而棄考的農村學生。熊丙奇說:“對于很多農村孩子來說,在上大學和外出打工之外,沒有更多的選擇,他們放棄高考、外出打工,實屬一種無奈。”
      田亞君下鄉(xiāng)調研時發(fā)現,高額的教育投入與低水平的就業(yè)回報之間的反差,讓農村人對考大學、上大學望而卻步。由于農村教育質量與城市相差較大,農村孩子往往難考上名校,而就讀一般本科或???,在現在的就業(yè)形勢下,很難找到好工作。
      一名學生家長還跟田亞君算了一筆賬:“一名學生上大學耗費的教育資金不下6萬元,這需要普通農村家庭付出巨大的努力。孩子如果考不上好大學,就找不到好工作,畢業(yè)之后如果每月只能賺兩三千塊錢,還不如早點外出打工,早點減輕家庭的負擔。”
      桓臺中學教師趙志強也發(fā)現,現在很多成績一般的農村學生,對高考的興趣越來越淡,而對畢業(yè)之后去哪兒工作、掙多少錢更為關注。很多老師都說,這種將讀書、上大學簡單地換算成投入與收益之間經濟利益比較的觀念,在農村學生、家長身上越來越有市場。
      棄考棄讀倒逼高校改革
      玲玲父親曾反復對記者強調,在他身邊,就見過好幾個大學生,家里沒多少錢,父母甚至借錢送他們上大學,讀出來要不找不到工作,蹲在家里啃老,要不就是讓父母再出幾萬塊錢找工作。“你說讀大學有啥用,還不如我小學文化,做點生意,比有些大學生都賺得多。”
      讀大學真的沒用嗎?對于這種觀念,學校和教育該怎么辦呢?
      專家表示,應當要辯證分析、理性引導。“與其問讀大學有沒有用,還不如說讀大學沒有以前管用了。”吳堅表示,大家對高等教育期望值降低了,這是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必然結果。
      吳堅表示,以前,農村孩子考上大學,可以改變一生,改變家庭,因此我們常說“一考定終身”、“高考決定命運”。但是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以后,上大學的機會更多了,就業(yè)競爭更激烈了。“學生通過艱難學習殺出重圍,在就業(yè)市場上仍然要面臨競爭。普通家庭拿出大部分收入繼續(xù)供孩子完成高等教育,但他們畢業(yè)后的出路卻不如預期,家長、學生就會猶豫,產生一些負面反饋,對讀大學的作用進行重新評估,進而產生退縮的念頭。”
      有專家認為,這種理性、平和看待大學的態(tài)度,也是一種進步。山東沂源一中校長任大吉表示,現在社會選擇多元了,成才途徑也更多??忌洗髮W,不是端上人生“鐵飯碗”,只是謀生的手段和“跳板”而已;考不上大學,照樣“條條大路通羅馬”,幸福路有千萬條。
      任大吉建議,政府應當抓緊這個契機,大力發(fā)展職業(yè)教育、終身教育,變高考“獨木橋”為“立交橋”,讓更多人可以通過考大學、上大學之外的渠道成才。尤其是對于棄考的農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學生,應當通過網絡教育、技能培訓等方式,給學生成才多元選擇,讓他們不用上大學也能成才,從而打通上升渠道。
      新疆教育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,當地構建職業(yè)教育“立交橋”,打通中職、高職通道,提前對學生進行分流培養(yǎng),這是當地未出現大規(guī)模棄考現象的重要原因。“一些更適合讀職校的學生,提前分流到中職、高職培養(yǎng),避免了高考棄考現象的發(fā)生。”
      也有專家指出,無論是主動棄考,出國留學或者創(chuàng)業(yè),還是被迫無奈棄考,都反映出社會對讀大學失去信心,這背后有一個共同的問題,那就是高校辦學的問題,值得反思。上海市閔行三中校長顓孫長宗表示:“現在高校課程設置、人才培養(yǎng)與經濟社會不適應,專業(yè)設置滯后于社會發(fā)展需求,學生畢業(yè)后難以派上用場,這種因素傳遞到高中,導致很多成績排名中后的學生對畢業(yè)后出路感到悲觀,對讀大學失去信心。”
      熊丙奇表示,高考棄考、棄讀現象倒逼高等教育進行改革,當家長、學生以腳投票選擇高等教育時,高校必須思考怎樣通過提高質量、提高教育回報,來吸引學生。馬妍則表示,上大學為了就業(yè),這種觀念無可厚非。本科院校必須要有危機意識,努力提高人才培養(yǎng)質量和就業(yè)服務質量,讓學生找到滿意工作,恢復大家對大學的信心。
      《中國教育報》2013年9月5日第3版 
     
    本文關鍵字:高考 三放棄 調查 2013

















    亚洲就去吻婷婷网,亚洲V国产V无码V二区,日本吸奶头吸到高潮视频免费,超碰97資源站 99久久精品久久免费观看 老司机午夜福利精品视频
  • <center id="8cggy"></center>
    <dfn id="8cggy"></dfn>
  • <center id="8cggy"><dd id="8cggy"></dd></center>